Tuesday, June 06, 2006

橋上的運河

每個城市都至少有一條河流,巴黎有Seine,倫敦有Thames,紐約曼哈頓夾在Hudson與East River之間,上海在黃浦江與長江交會處,台北有基隆河與淡水河流經,而羅城則是位在Genesee River注入安大略湖的入湖口。

Genesee River流過市中心,冰河蝕刻的地形落差造就了水力位能,可發電可推水車,促成當年這個城市輕工業的興起。但是南北向的河流,卻遇上另一個東西向的城市水運命脈伊利運河(Erie Canal),在市中心垂直相交,水位流向都不同,該怎麼解決呢?於是運河擴建時就搭了座橋跨過Genesee River讓運河走,變成橋上有運河,而往來行駛運河的船隻則從橋上過河。


運河擴建完成於西元1825年,跨河的運河橋在1842年完工,距今已有一百六十多年了。後來美國土木工程協會特別立牌紀念當年這個聰明的工程設計,把跨過河床的運河橋登錄為紀念物,但運河早就在1900年時大改道,遷到城市南郊,已經不再流經市區。

1842年,這是怎樣的年代?回來查了查,在地球的另一端,正值清朝中葉。1839年是清道光二十年,當羅城正在建一座跨河走船的運河橋的時候,台灣是福建省下轄的一府,清宣宗派命的欽差大臣林則徐在廣東禁煙,引起鴉片戰爭,開啟了中國近代史黯淡衰敗的一章。幾十年後,當羅城市中心的運河改道,運河橋功成身退之時,仍止不住頹勢的大清帝國則剛輸掉了甲午戰爭,讓台灣變成日本的領土。

如今又過了一百年,中國藉著經濟的發展慢慢崛起,讓世人不得不正視;台灣則早已走過壓迫貧困,邁入繁榮安康的境地,卻在自我認同與民主學習中迷惑猶疑了。在世界彼端的這個城市,運河橋仍在,不過橋上面已加了屋頂,變成人車行走的道路。如果沒特別說明,這座頂層行人車、下層曾駛船的橋樑,看起來就跟尋常過河的車行陸橋沒有什麼不同。週日的午後四點多,來到市中心的河邊,路上幾乎沒有行人,也沒有多少車輛,安安靜靜,空空蕩蕩,像是電影《28天毀滅倒數》(28 Days Later)男主角醒來之後成為棄城的倫敦。當年客貨交通熙來攘往、擁有先進土木工程的城市,走過一個多世紀之後,剩下平凡冷清與孤單。




2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好久不見囉
總算進入論文的階段
我的布落 也搬家
有空也來逛逛

看到 的蒼鷹 導
感觸很深
剛剛上去看
都很健康的呢
希望它們都能自在敖游的

纖毛蟲 said...

走了走了,游隼飛走了.
明年春天才會再回來.
記得bookmark起來:http://birdcam.koda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