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第三個星期天,是美國的父親節。在父親節那天,我看了一部紀錄片,是一個外遇私生子在父親過世二十五年後,試圖去重建與尋找他的父親形象的過程。這部電影是由Nathaniel Kahn執導的《My Architect: A Son’s Journey》;而他的父親,就是被譽為近代建築史上最有影響力的建築師路康(Louis Kahn)。
七十幾歲的路康心臟病發,死於紐約的賓夕維尼亞車站。他過世時負債累累,剛從國外返美,孤獨一人,起初還被當作無名屍處理。葬禮上他的三個婚生與非婚生子女才有機會第一次見面。原來路康除了與元配結婚生了一個女兒之外,又先後與兩位女性同事相戀,各生了一女一男。這兩位外遇的女性後來都終身未嫁,三方都住在費城內僅相隔幾哩的路程,卻從不曾往來。路康過世時,Nathaniel才十一歲,他記得的爸爸就是不定時無預期的某一天會突然打電話說,我等一下會過來,他的媽媽就趕緊準備全套晚餐。爸爸隨後出現,全家一同吃飯。他還記得爸爸說故事給他聽,然後媽媽跟他一起送爸爸回家──回到他合法妻子的家。
為了重新建構父親的形象,Nathaniel花了五年的時間,重複父親在世界各地走過的旅程,造訪當年設計的建築,跟父親的舊日工作搭檔,同事,親人訪談,並從過去的新聞報導與紀錄短片中擷取材料,一點一滴來認識他。我不懂建築,對於影片中介紹的路康作品幾乎都不曾聽聞,除了其中一件:位在加州的Salk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Studies,這是個著名的生物醫學研究單位,而我曾好幾次在不同的地方讀到人們評論Salk Institute的校園建築設計,莫不讚譽有加,認為是研究機構建築的經典傑作。照片中的對稱建築與開闊廣場,簡潔樸實,具現代感,讓人印象深刻;而實驗室內的空間格局配置,也成為後人師法的典範。
身為路康的非婚生獨子,Nathaniel對於父親一定有著複雜的情緒:一方面是失落的,一方面又是驕傲的。這可以從如何安排電影的故事與材料的取捨察覺。他的鏡頭下,路康建築的美感總散發岀獨特的氣氛,除了造型結構與光影之外,似乎都有著什麼哲學道理──我相信Nathaniel的個人詮釋一定是使影片的的建築特質突顯的要素。而他向不識者透露出其實自己就是建築師之子,然後紀錄對方的情緒反應,更是毫不掩飾的操作情感動員。尤其是片子末尾,當他去造訪孟加拉首都,查考父親死前耗費二十年心力所設計營造,死後才完工的國會大樓群(Jatiyo Sangsad Bhaban, 請見DVD的封面)的時候,更是把他情緒渲染的力道發揮到極致。路康的孟加拉籍搭檔問他要用多少時間講述這個國會建築,Nathaniel說大概最多只能剪成十分鐘吧。「十分鐘?怎麼可以只用十分鐘?」受訪者這樣說。路康把自己貢獻出來,給了我們實踐民主的殿堂。他不計成本收益,讓這個世上最貧窮的國家有這樣的建築,是我們的驕傲。他一直在這裡,你可以感覺他的存在。這樣的意義,怎能只值十分鐘?講者講到音調哽咽,淚水在眼裡打轉;導演自己也紅了眼眶。觀眾也會是如此。
我不知道Nathaniel五年的追尋是否拼湊出他父親的真實面容,這將近兩個小時的紀錄片不能、也無意成為平實無偏差的路康傳記,但是我感受到Nathaniel藉由追尋訪談,他建構岀一個自己所認同的父親,聯繫起他自己,也感染了觀影的人。
3 comments:
這部電影聽起來挺好玩的,初讀此文時我直覺想到了阿莫多瓦的「我的母親」,也是由其他角色去拼湊出來某個父親的樣子,你有看過嗎?
miragee:
你的畫風與媒體愈來愈大膽喔.
我沒看過那部片--爲什麼「我的母親」是用其他角色去拼湊父親形象啊?他的西文片名或英文片名是什麼?
因為生活太無聊了,要創造點樂趣才行。看了很多義大利的藝術之後,覺得自己真是小咖,你等等,更好玩的還在後面,因為我要把看到的都學起來。
那部電影叫All about My Mother,你的問題問得真好,一定要親自看了就會知道為什麼阿莫多瓦這麼了不起。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