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大概就像義大利人看到台灣的pizza會嚇一跳一樣,我們嘗到此地美國人吃的中國菜,一定也都震驚不已,搖頭嘆氣,開始懷疑美國人的味蕾到底有沒有問題,這樣的口味怎讓他們吃得不亦樂乎?太甜太膩太油就不必說了,還有一大半是勾芡的,於是美國人印象中的中國菜,就是這一道道黏黏糊糊,鹹鹹油油,或甜甜膩膩的熱炒菜肉混合物,裝在四四方方,白底紅圖樣的外賣紙盒裡。

fortune cookie

其實從菜單來看,就已經能想像中國菜漂洋過海來此生根之後,橘越為枳的失真(或說改良)程度有多大了。叫得出名目的必備菜單有宮保雞丁,醜將軍雞(General Tso’s chicken,就是左公雞,左宗棠雞),酸甜(糖醋)肉,木須肉,以及芝麻雞等。不過就算自認知道這些是什麼菜,當侍者送到眼前時八成還是認不出來,因為跟自己印象中的那道菜,實在是有顯著差異。除了這些之外,更神奇的是模組化家族──有酸甜豬肉,就有酸甜牛、酸甜雞、酸甜魚片;有綠花椰菜炒豬肉,就有綠花椰菜炒牛肉、綠花椰菜炒雞肉、綠花椰菜炒大蝦;有蒜醬豬肉(pork with garlic sauce),不用說,就可以發現蒜醬牛肉、蒜醬雞肉、蒜醬干貝、蒜醬大蝦。甚至還有木須系列:木須肉,木須牛肉,木須雞肉,木須蝦…,以及筍片系列、蠔醬系列(oyster sauce),炒豌豆系列、炒草菇系列,可謂洋洋灑灑,嘆為觀止。可是不管點了那一種,仍是黏黏糊糊、鹹鹹油油、甜甜膩膩。
前兩天才去一家中國菜外送外賣專門店,點了兩道菜。我頭一次在一旁等候,盯著廚房內場看,觀察他們作菜的方式,終於知道為什麼這裡的中國菜會是這樣了。廚房裡有一簍簍切好的洋蔥絲,紅蘿蔔片,綠花椰菜,洋菇片…等配菜,然後不管要做的是哪一道菜,除了當主角的豬牛雞等不一樣之外,反正就是抓一把紅蘿蔔片,抓一把綠花椰菜,抓一把洋蔥絲,混在一起大鍋炒,然後一邊有兩三瓶不知名的萬能醬汁,抓起來往鍋裡猛灑狂加,然後再炒一炒拌一拌攪一攪,裝入餐盒,完成!所以各道菜色只有主菜不一樣,其他配菜或是口味就是菜蔬與醬汁排列組合的比例不同罷了。哇哈哈,這麼簡單,難怪先前外送跑腿的那位老兄回來後,帽子圍裙口罩一戴(有沒有洗手?),也可以立即變身成大廚。
或許用這種廉價外送外賣店當例子是取樣偏差,像P.F.Chang’s華館餐廳這種裝潢與服務高級一點的全國連鎖店,口味品質當然就好多了。P.F.Chang’s的開胃菜裡用西洋生菜包著吃的炒鴿鬆(lettuce wrap)就很有水準。不過這畢竟還是以美國人為主顧的店,坐定點好飲料,侍者就很客氣詳盡地幫你介紹桌上那幾瓶佐料醬:醬油,芥末,烏醋,然後替顧客調一碗你的最愛特別沾醬(“This is your favorite special sauce.”)。要做什麼呢?打量四周,好多美國顧客還真的沾一口吃一口,我真不知道這些重口味混合之後要如何入口。此外,本地有一兩家中餐館有中文的與英文的兩份菜單。如果不察點到英文菜單上的東西,端上桌的就是美國式的中國菜;如果用中文菜單點餐,就可以吃到正常的中式菜餚了。
不管是中式還是西化的中國菜,總不能少了幸運籤餅。這又不知道是什麼樣的美國中國菜傳統淵源。籤餅裡有籤,上面教教中文字彙,有的也有幾組幸運號碼,報明牌讓人去簽樂透。不過更要緊的還有一句深富哲理的格言,大概是肚子裡裝了中國美食後,心靈上也要接受幾千年文化哲學的啟迪一下吧。我吃了好幾餐,終於把那天外帶的中餐解決了。桌上還留著幾個籤餅,一個一個捏破,依序讀籤:

Guideline

--A new friend helps you break out an old routine. (叫我要找一個新的…朋友嗎?)
--If you feel you are right, stand firmly by your convictions. (沒錯,不要懷疑!)
--Today it’s up to you to create the peacefulness you long for. (快下決心,今天就可以解脫了。)
--The road to knowledge begins with the turn of the page. (嗯…)
好吧,外賣的中國菜雖然難以入口,為著得到這些上天意旨來指引我的人生幸福,還是偶爾要去吃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