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ne 28, 2005

住在有狂牛病的國家

「報紙上說美國的牛又有狂牛病喔,你就先不要吃牛肉…」週末跟媽媽講電話,話筒的另一方傳來這樣的愛心叮嚀。我說,好,我知道。放心吧,我會避免的,不要吃牛肉。反正我平常就很少吃牛肉,即便常常光顧速食店,但是我總是吃雞肉堡或鷄塊,不喜歡吃牛肉漢堡。只要不滷牛肉不煎牛排,根本吃不到牛肉。吃不吃牛肉對我的生活飲食來說幾乎沒有影響。

其實在媽媽告訴我之前,我就已經從新聞上知道這則消息了──不過,是從網路上閱讀台灣的電子報,不是此間當地的新聞。怎麼回事呢?我不是住在美國嗎?不就是這個國家有狂牛病嗎?為什麼本地似乎沒什麼人注意到這件事,反而是遠隔一個海洋的家鄉會吵得沸沸揚揚?週末買菜時特別留意一下,超市裡大塊牛肉依舊熱賣,冷藏櫃架上仍舊擺著牛骨牛肝牛絞肉。當天晚上看了一個多小時電視新聞,從本地地方電視台到NBC全國聯播,還是沒有警告狂牛病肉不該吃的報導。所以吃美國牛沒問題囉?我真的感到疑惑了。

對照於台灣對於最近再度有美國牛隻檢查出狂牛病後的媒體狂亂與政府快速反應,美國人似乎平靜遲鈍多了。如果吃美國的牛肉真的有風險,但是卻沒有採取任何作為要消費大眾避免食用,那麼美國從聯邦到本地地方政府的衛生與藥物食品部門實在是嚴重失職,草菅人命。美國民眾的健康與公共衛生遭受到莫大的威脅,而一般大眾卻沒有獲得提醒與警覺,美國的輿論與主要媒體也非常失格,拋棄了監督與報導的重責大任。政府失職、媒體失格──這似乎是台灣比較會發生的事,而不是美國。怎麼這次好像反過來了。怎麼一回事呢?

我再利用搜尋引擎Google以狂牛病(mad cow disease)為關鍵字查詢網上的新聞,有七八百則來自各國的報導,發覺美國媒體並非沒有報導這個消息,但是筆調十分冷靜:絕大多數的新聞都是講FDA經由英國的實驗室證實了第二隻病牛感染了俗稱狂牛症的疾病,病牛已銷毀,肉品沒有流入市場,FDA官員認為民眾安全無虞。除了這樣的新聞佔大多數,還有很大比例的新聞是提到市場與外國的反應──尤其是提到台灣的反應。報導中說美國當地市場的反應很平淡,更提到日本南韓與台灣在2003年底首例狂牛症之後就禁止美國牛肉進口,台灣今年初有條件解禁,如今又再度禁止。另外也有許多新聞提到美國有關部門關於檢驗方法的問題。之前由於兩種檢驗法的結果有不同,卻延宕使用第三種檢驗法去證實…。這些新聞涵括了事件發展、商業反應、追蹤檢討,卻沒有要警告禁止食用牛肉或提醒要避免食用。

所以美國有狂牛病,但是美國人卻照吃牛肉不誤;亞洲幾國不敢進口美國牛肉;台灣的政府有大動作,台灣的媒體努力作文章…。這中間到底有多少是真正基於食品公共衛生安全的反應,有哪些是政治與商業掛勾的糾纏,又有哪些是專業考量?

住在美國,牛肉我是不吃了,因為本來就很少吃,不吃也讓家人安心。只是對照太平洋兩邊台灣與美國的反應,讓我訝異同樣一則事情,透過媒體報導,處理起來竟然可以讓人們的感受有如此大的差異。

Friday, June 03, 2005

在地球的另一邊(二) :看看無米樂

我看不到紀錄片《無米樂》,只能從網路上讀取大家的觀影心得感想。既然沒看過這部影片,當然沒有辦法寫出任何觀後感。對這部片子的所有印象,都不是第一手的閱聽體驗而來。但是從大家描寫看電影的情況,講述導演到場的說明,以及觀眾與幾位片中主人翁的互動相處,我卻也能有另外的直接且真實的感動--這不是觀看《無米樂》的感動,而是由閱讀「看《無米樂》」這一件事而觸發的。



不久前發牢騷地寫了篇東西,吐露對於台灣的媒體把家鄉面貌扭曲的不滿,幾位朋友都留言說,真正的台灣是在大多數平凡熱切生活著的人們身上所實踐與彰顯。所以,當我看到《張大魯的攝情不拉格》的文字與影像記敘,尤其讀到這一篇《無米樂之煌明伯引爆熱情》,照片中緊握的雙手與真切的擁抱,這些人與事,動人且誠摯。

沒錯,故鄉的美好家國,真真切切地存在單純可愛的同胞們之間,不在群魔亂舞的媒體翻雲覆雨中。讀著看著想著寫著,竟然有了一點情緒。趁等著Lab meeting開始前的空檔,在實驗室裡上網偷懶,不可以太張揚。還好,也不過是眼眶濕濕的與鼻頭酸酸的,應該不會太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