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December 01, 2008

深秋


季節接近尾聲
葉子    
還有雪   
都落下了  



Monday, November 24, 2008

一個包裹


昨天回家時收到一個郵遞包裹,是一位父執輩的親戚從台灣寄過來的。從外型重量判斷,像是一本書。

打開一看,果然是書,前國科會副主委謝清志博士所寫的《生命振動》。謝博士在美國求學工作二十七年後回台灣,任職於國科會太空計畫室,負責研發福爾摩沙衛星一號與三號。後來擔任國科會副主委,因為南科高鐵減振工程的「弊案」被羈押起訴,一審判決無罪。

我有些疑惑,為什麼長輩要寄這本書給我?不過正好有朋自遠方來,在羅城時的實驗室學長造訪紐哈芬。我忙著要去導遊敘舊,長輩的禮物先暫且丟一邊,無暇細想。

剛剛又想起這本書,拿起來隨手一翻,才發現書中夾了張明信片書籤,而就在書籤所在的那一頁,長輩特別用鉛筆劃線做了標記,那是在第兩百二十二頁、第四行。他劃線的話是:

「傻瓜,你回來貢獻個什麼?這個國家不值得你這麼做,現在搞到這樣,活該!」

一瞬間,想到這幾個月來台灣的變化,與發生的許多事情。

一瞬間,明白了長輩的愛護與用心。

一瞬間,突然覺得心頭揪在一起,眼淚就這樣掉了下來。

Friday, October 31, 2008


秋天是什麼樣的季節?

是收穫的季節,是離去的季節,是忽冷忽熱的季節,是思念騷動的季節?
















秋天,是美麗的季節。

Tuesday, August 26, 2008

小鎮與夏日節慶之二:趕集


夏日近尾聲。康州各地小村鎮都有市集活動(fair),從夏末一直到秋初。

沒有小毛驢,無法騎著去趕集。趁著週日晴朗又舒爽的天氣,我帶著像機,不騎小毛驢,開著小Civic,看人家趕集。

更多照片的連結請見相簿,建議使用 Slideshow 投影片模式觀看。




相關文章:小鎮與夏日節慶:蚵仔節

Monday, July 14, 2008

沙雕

紐哈芬西南方小鎮 Milford 的 Walnut Beach,在盛夏七月的週末舉行沙雕比賽。網頁上說報名免費,入選有大獎。歡迎個人或團體拎著圓鍬水桶來參賽,或是帶著野餐海灘巾來觀賞。All ages are welcome. 老少咸宜喔。

比賽上午開始,我則是午後才抵達。那時作品大多已經完成,海灘上一片熱鬧繽紛。可以馬上欣賞成果,不必等候漸漸成型。

參賽者之中有高手狠角色,作品手工精緻而造型生動,創作人站在沙雕旁與觀眾侃侃而談,就像藝廊裡的藝術家闡述創作理念一樣。這邊一隊年輕人一面開玩笑一面與比基尼妹妹嬉鬧,卻不時對完成的作品灑灑水補補沙,不敢馬虎大意。另有不少闔家大小親子同樂的傑作:膨膨的靦腆小妹妹,守著三隻圓圓胖胖的泰迪熊;而兩隻可愛的睡臥貓咪與狗狗,則由兩個自家小主人陪伴著;還有一家人堆了個巨無霸堡壘護城河,歪歪扭扭實在不好看,但是全家大小跑進跑出、挖沙挑水,玩得興致高亢,歡喜就好。

跟著遊人,從這一頭走向那一頭,停停走走照照相,突然發覺海水吋吋進逼,直達先前還是沙地的腳下。原來已經開始漲潮了。離海近、距岸遠的作品漸漸被海水包圍。有個小男生側身躺在沙雕前,企圖用自己的肉身人牆擋潮水,為保全自己大半天的心血結晶而努力。

走上沙灘,再回頭望向海邊。才過沒多久,已有不少作品沒入水中,人們放棄搶救,早已開始玩起水來。而比賽時間也接近尾聲,潮汐的起落應該早在主辦單位的計畫之中。

潮起潮落伴同緣起緣落,來自大海的沙粒因人們巧思創作的機緣結合,有了短暫美麗豐富的生命,有著歡喜快樂的過程,就不必難捨於結局,是最終仍需還諸天地。

Monday, June 30, 2008

城堡裡的願望


Gillette Castle 高高站在康乃迪克河 (Connecticut River) 旁的山頭上,俯瞰著來往的渡輪船舶。

就跟其他北美洲的所謂「城堡」一樣,這原是有錢人模擬城堡模樣的自家豪宅,不似想像中歐洲古堡有著王公貴族血脈的傳統與浪漫。但這座 Gillette Castle 又跟別的「擬城堡」不大一樣,特殊之處在於主人翁獨特的品味。從庭園開始,內外牆壁都是石塊堆疊突出的怪石嶙峋,家具壁飾門窗也是斧鑿刀痕明顯的原木原色,加上各種怪異的動物造型擺飾,根本就不像是要重現歐式城堡的古典優雅,反而有著近代藝術要打破規則的突兀不協調。


城堡的建造者是二十世紀初的演員 William Gillette。他買下了這個濱河的山頭,建造城堡當作住宅。Gillette 喜愛動手設計,堡內大小事物都是出自他的手筆:
門把開關幾十個,每件機構樣式都不一樣;大廳裡鏡子的安置方位很特殊,以便他在臥房外窺探來人的行動;二樓圍欄高度的刻意降低,有突顯人身高大的舞台效果…,他甚至建造了一條私人鐵路,當年搭著迷你蒸氣火車繞過整個莊園,是娛樂賓客的利器。

鰥居無子的 Gillette,在遺囑中表達不希望他的心血結晶巧妙設計,最終淪落到無知無覺、無法體會其中精妙的人手中。於是這樣一個投注了個人巧思品味的城堡庭園,賣給了州政府,重整後闢建成州立公園,開放公眾參觀,有專人維護解說。在遊客領悟了機關設計的讚嘆聲中,也完成了 Gillette 遺願。


Gillette 有願,其他人也不例外。大廳旁的溫室綠房裡,有個微型小水池。不知怎麼回事,好像所有觀光地點的水池最後都自動變成許願池,池底躺著各色銅板。旁邊有個告示牌,展示了幾年來收集到的各國錢幣,這是來自三大洋五大洲、古往今來的願望哪。就在正中央,一枚蔣公正在微笑著。

不知道這個漂洋過海的新台幣十元,許下的是什麼樣的願望。

Saturday, June 07, 2008

賣旗人


紐哈芬海邊有個賣旗人,他的小貨車停在車流飛奔不止的州際公路 Interstate-95 的交流道出口附近。隔著馬路,另一邊就是開闊的濱海公園,五顏六色的各種旗幟特別突出,引人注目。

遠遠隔著馬路,我想捕捉襯著背後高速公路狂奔車流的各色旗幟飄揚。但初夏傍晚的陽光仍舊太強熾,這種光源這個角度照相很需要技巧,偏偏我的技巧很生疏,調整大半天,試了好幾張,都不讓人滿意。

賣旗人注意到我了,跑過馬路來,一臉敵意地叫住我,質問為什麼要照他。我告訴他,我覺得五彩旗子看起來很漂亮,應該很上鏡頭。一聽這樣,賣旗人立即擠出笑容來,連講ok,解釋說只是擔心某些人有什麼意見,會貼上網寫些壞話,找他麻煩。我告訴他我不會這麼做。

我好奇問他,你有每個國家的國旗嗎?他又笑了,跟我說沒錯,every country。我問說也包括台灣?他很得意點頭笑說,有,有台灣!

仔細看賣旗人掛出的旗幟,我可以理解他的警覺心為何而起。旗幟是符碼象徵,代表著某些意涵。他掛著各個國家各種團體的不同旗幟,就等於展示了不同的政治文化意識的潛在爭議,一面美國南北戰爭南方的旗幟,一面伊拉克的國旗,可能會觸動某些人的敏感神經。

賣旗人突然好像想到什麼事,問我說:告訴我,台灣是個基督教國家嗎?我說台灣有基督徒,但不算是基督教國家。他問說有多少比例的人口是基督徒。我實在不知道確切數字,告訴他:大概不到20%吧。他有點驚訝這麼少,想知道大部分人是什麼宗教。我說是佛教或道教。他繼續追問:那無神論者多不多?

“Atheist?” 我想確定有沒有聽錯這個字。

賣旗人怕我不明白,解釋說 atheist 不相信任何神祇,像共產黨就是。我告訴他,台灣是宗教自由的民主國家,不像今天的中國是由共產黨統治。但是台灣的民眾大都是中國大陸移民過來的,所以信奉傳統中國人的宗教,像是佛教與道教。台灣的無神論者應該很少。

講到這邊,賣旗人終於滿足了。笑著謝說這是很好的“sociological culture lesson”。至此我們互道再見。待他走遠,才想起來應該問他:為什麼會想在高速公路旁的海邊賣旗子?

Thursday, June 05, 2008

海邊有假面舞者

週日傍晚,臨著長島海灣的海濱公園聚集了好多人。掛著波多黎各或墨西哥旗幟的攤販貨車停在路邊,草地上人群圍成一個大圈,中間有許多人打扮得色彩鮮豔。熱鬧滾滾,不知道在做什麼。我們決定去看看。

雜入圍觀的人群,一起觀賞那些穿著鮮豔服飾的人跳舞,週遭群眾通通都是深膚色黑頭髮、講著西班牙語的墨西哥裔。身為主角的跳舞人,戴著面具,遮住臉孔,頭上頂著羽毛帽,背上掛著長披肩,小腿上還纏著厚厚一圈布。雖然看不到真實面容,不過從身材體型推斷,這些假面舞者應該都是成年男子。有些還邀請孩童女士加入同樂,一起隨著樂音舞動,沿著圍觀人群所形成的大圈前行。沒多久,音樂旋律與節奏變了,擴音器傳來不知是帶動氣氛的呼喊還是口號指令,孩童女士紛紛退出。假面舞者隨後拾起好幾呎長的鞭子,揮動抽打,清亮啪啪的聲響猶如爆竹與槍聲。揮鞭揮了一陣子,樂聲轉變,抽打暫停,繼續跳舞;然後旋律再變,假面舞者重新拾鞭抽打。最後音樂又變輕快,似乎又重新回到先前最初跳舞的型態。

不了解這是個什麼性質的活動,目的為何。身處墨裔群眾之中,看著這些服飾色彩艷麗搶眼,卻又掛著詭異表情的假面人在眼前晃動,耳邊聽到的是音節急促的陌生語言,加上被初夏明亮刺眼的陽光曬得發暈,我感到有些恍惚不自在,一時間不知自己身在何處。回過神來,好奇又好學的同伴正在問旁人這個活動是什麼。對方用帶著腔調的英文試圖解釋,但講了老半天似乎仍不得要領。總之,同伴轉述說:這跟某鄉野傳說的歷史典故有關,故事中有毒蛇(長鞭),有蝴蝶(羽毛帽),還有易容的刺客(面具)…。

照了相,好奇心滿足了,太陽也曬夠了,我們離開人群,走回停車處。剛剛到來一家白人老少下了車,他們說的是耳熟的英文,證明我們已經從新奇陌生的異邦中的異邦,回到慣常熟悉的異邦。

補述:
上面那段什麼鄉野傳說似乎不正確。經過花了一番工夫上網搜尋,才發現這樣的服飾裝扮其實是墨西哥 Tlaxcala 地區某一族原住民,在西班牙殖民者來了又走了後,慶祝嘉年華會的裝扮。他們戴著膚色粉嫩的面具,穿上異常華麗誇張的服裝,模仿嘲弄這些上位強勢白人的模樣。外來基督教淵源的慶典與原本的鄉野傳統融合,皮鞭拍打的聲響模擬春雷,迎接春季,祈求多雨水好豐年。

詳情請看這裡,還有這裡

Friday, May 23, 2008

新開榆莢巧似錢


那天天晴卻風大,中午外出買午餐時,一片片小小圓圓黃黃的東西從樹梢掉下,隨著風吹飄走,大把大把被風逼往馬路草地人行道的邊邊角角。我隨口好奇問那是什麼。同行的大陸朋友說,這是「ㄩˊ ㄑㄧㄢˊ」吧。綠的時候還有人吃呢。

魚前?魚鉗?魚潛?說到可以吃,我直覺想到的就是這個魚,但猜不到是那個前鉗潛…,更想不通這名號跟隨風飄送的樹籽有什麼關聯。直到又走了好幾步路,辨認出原來這一片片小小圓圓黃黃是成熟的榆樹果實,才暗笑自己的悟性差。原來他說的是「榆錢」。

與楓樹或槭樹一樣,榆樹的果實也是翅果,不過它並沒有像楓果槭果一樣有著長翅膀。榆果的子房癒合成輕薄圓翅,把種子夾在中央,變成扁扁圓圓的乾果,風吹來一樣飛得遠。回來上網,Google 告訴我古人早就講過「新開榆莢巧似錢」,生動形容了串串榆果的樣貌;還告訴我說榆錢可以生吃或是做成榆錢糕,有股青甜的清香。而在中國貧窮戰亂的年代,米糧不足,新嫩的榆錢甚至被人們和入雜糧當主食,煮成榆錢飯。我問大陸朋友是否嚐過,成長在改革開放小康年代的他說沒有,不過聽說以前鄉村有人這樣吃…。那個口吻,好似沒有經歷苦日子的我們這輩台灣人,講述長輩們在二次大戰後吃地瓜籤的艱苦年代故事。

其實春來榆樹剛開花發芽的時候,也曾注意過這些包在禿枝上的花果,一團團淺綠的模樣很可愛,還想著要來拍照寫一篇。只是後來開始長新葉,漸漸變黃的果實被每日益加茁壯濃密的葉片所遮蓋,習慣後就看不見了。直到花謝果熟過了巔峰,風吹掉落,一時之間還不識不覺不知,領悟後才重新注意到榆果,但已經是分離的時候了。沒有早早去捕捉初始的新嫩嬌貌,也沒品嘗成熟發展的鮮美時機,只讓多變氣候考驗下的時節匆匆流逝。才剛放晴沒兩天,前一天又見雨水。一早出門,榆錢榆枝榆葉掉滿地。

時間就是金錢。看到滿地的榆錢,就好像看見多少消逝的時光,多少無從把握的機緣。

Monday, May 19, 2008


Audubon Street 號稱是這個城市的藝術街。這裡有教授美術雕塑攝影等的創作藝術工作坊,有業餘人士學習樂器所在的鄰里音樂學校,還有紐哈芬交響樂團的根據地。街旁不遠處有非專業演出的小戲院,另一邊轉個彎則是廢棄的舊運河河道旁綠地。街上另有畫具店、樂器行、各國語言會話班,以及藝術街上一定少不了的咖啡店。

這樣的藝術街,聽起來富集文化氣息,想像中是五彩繽紛熱鬧有生氣。但其實這是條短短不滿兩百公尺街道,也真是只有這麼幾間機構幾個店家,幾分鐘就走到盡頭,很難說是否會多姿多采豐富有活力--尤其是造訪的時段不太對。大清早人們還在被窩裡,我走入 Audubon Street 時整條街安安靜靜,偶爾才有蹓狗人走過。街上店門緊閉,唯一開張的是咖啡店,但是裡面一個顧客都沒有。

睡夢中未開店的藝術街沒有熱鬧的五彩繽紛,我看到的是一街沉靜的綠。紅磚人行道旁牆腳,春天的小草從縫隙裡冒出頭;而馬路上則鮮綠疏疏密密舖地,那是灑滿有著一對彎彎翅膀的綠色果實。


驚艷於一地的綠色,我光顧著拍照,忘了注意到底這是哪種樹。帶著兩個彎彎長翼的種子連在一起像個V字型,看形狀,應該是楓樹槭樹之類的翅果吧。翅果又稱翼果,長著翅膀,成熟後隨風飛旋飄送,應該可以飛很遠。但耐不住之前一天一夜風雨,這些青綠稚嫩、未熟強登場的翅果被雨水打落,未能遠颺,直直散落在行道樹四周的柏油路與紅磚道上,不能落到沃土滋長,只殘留滿地綠色的壯美。

逛完了街,回頭去。街口咖啡廳的店員正忙著設置露天座椅,要迎接生意的到來。這是個天氣流動多變的春季,整夜風雨與沉靜清晨已退散,馬上就放晴了。春陽照入街道,好些人盼著。

如果未熟沉靜新綠承受的風風雨雨終究要退去,白日藍天重現後,但願真能換得一街熱鬧繽紛。

Wednesday, May 07, 2008

台灣,中國,時代百大


收到了這一期的《時代》雜誌 (TIME),是年度百大最具影響力人物 (TIME 100)的專輯。封面最外層是這百人的照片。左起第二行、從下往上算起第三位,就是本年度入選的一位台灣人士,總統當選人馬英九先生。

在百大影響人物個人介紹文章旁的空白處,《時代》的編輯有時會加上一個小眉批花絮,標註一些與該人士相關的統計資訊。比方說,講到 Facebook 這個熱門同儕網站創始者 Mark Zuckerberg 時,小眉批就說 Facebook 是當前網路上排名第十三名的最受歡迎網站,而前十名網站的主要推手中,就有七位曾上過 TIME 100 的影響力人物榜單。

介紹馬英九先生時,正好也附上了一則小眉批。不過內容卻是這樣的:

增長的影響力
十三位來自中國的人士曾經入選 TIME 100。這是美國以外的其他國家中,人數最多的。」


我算了算今年的百大人物,兩岸華人有胡錦濤、馬英九、樓繼偉,如果把西藏精神領袖達賴喇嘛也算在內,不過也才四人。所以這所謂十三位來自中國的人士,應該是自從2004年《時代》開始舉辦年度評選活動以來的統計吧。而看到馬先生照片旁小花絮配上了五星徽記,又提到中國與日俱增的影響力,心頭總是感到不自在。我突然想到:既然要這麼算,這十三人中,有多少是台灣的貢獻呢?隨便查了一下,共有四人:

2005,陳水扁
2006,李安
2007,王建民
2008,馬英九

這個百人名單區分為五個類別評選:領袖與革命家,英雄與先驅,科學家與思想家,藝術家與娛樂,創業家與巨擘。扁、馬兩人是政治領袖,李安是藝術家,王建民則是偶像英雄。

另一則小花絮提到,五年來雖每年挑選了一百人,但有多人曾經數次重複進榜,所以至今只有 461 人。而其中只要十三人,竟然就構成美國人以外的最大宗,不知道是該說各國人士分配很平均,還是說這個美國雜誌挑選的名單,實在太以美國自我為中心了。

13 - 4 = 9。扣除了四個台灣人,如果也不計入達賴喇嘛,在美國主流媒體的眼中,中國還有多少有影響力的人物?這一兩個月來北京奧運聖火全球傳遞過程中的抗議,激起了中國人複雜巨大的民族主義狂熱。在我MSN名單上僅有的四位來自中國大陸的朋友,有三位都加上了「紅心China」的「愛中國」暱稱。平日再溫和的大陸同學,講到西方媒體對中國形象的偏見,對中國崛起的「打壓」,都忿忿不平,揉合了自卑自尊自傲引發的不滿不甘心。他們認為近兩百年來積弱苦難的中國終於光榮站起來了,為什麼就得不到肯定,非要這樣污衊他們呢?

與過去相比,中國是開始變富變強了。但在美國與西方價值觀中,中國要晉升與他們並駕齊驅,成為現代文明國家,還有長路要走。台灣離西方比較近,中國距西方還很遠。細看TIME 100中不符比例的華人名單,在訴說中國崛起之外,不正反映出兩岸的落差?

Monday, May 05, 2008

小小的三角公園


夾在路中央,有一個三角形的小公園。

Whitney Avenue 是南北而行的縱向幹道,往北一直通達鄰近城鎮,南端則起於紐哈芬市區,卻與另一條市區往南走的縱向道路 Temple Street 不平行。不平行的兩條線延伸終究交會出頂點,下方橫切而過的 Trumbull Street截出兩腰,構成底邊,剛好隔成一個小小等腰三角形,就是 Phelps Triangle Park 的基地所在。

據說這塊畸零地並非一開始就是當今的面貌。五十多年前,紐哈芬當地的園藝社團向市政廳申請,認養這塊大路中間荒蕪雜亂的土地,規劃闢建成公眾活動的鄰里公園。半個多世紀以來,就靠著志工們的維護,直到今日。

其實坦白講,三角公園只是個袖珍的鄰里綠地。又窄又小,正常人花不了一分鐘,就能從頂點走到底邊,開車經過的駕駛更是幾秒鐘、窣一下子就過去了,馬上就要說再見。三角公園真是沒什麼大不了的。


所以這塊小綠地平日低調不招搖──除了春天以外。當天氣變暖,多種我叫不出名字的樹花依序在園裡綻放:粉紅的某某先掛在枝頭打頭陣,地上另有黃水仙與鬱金香,然後是頂點處的那一棵大樹炫耀亮眼壯麗的雪白。白花謝落後,另一種白樹花與粉紅杜鵑接著登場,這時其他不開花的樹也開始長新葉了。坐在樹下的長椅,可以感覺到生命正滋長著。

不過我當初搬來紐哈芬時是盛夏,已錯過花開的時節。中午外出時,注意到小公園裡有三三兩兩,坐在樹下吃午餐聊天看書休息的人。園內有大樹,生長季節一片綠意盎然。頂頭烈日炎炎,三邊車子跑來跑去,樹蔭下的人似乎輕鬆快活自在,真好。

這麼一塊地方,讓人們可以暫時安然歇腳。所以即使土地小,即使小公園真是沒什麼大不了,這也就夠了。

Sunday, April 27, 2008

櫻花謝了


風吹來,花瓣如雨,隨風掉下,環繞著Wooster Square有一地落英繽紛。吉野櫻開始長葉吐芽,大塊純粹的粉紅參雜了一簇一簇的新綠。


短短一周,櫻花季就這樣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