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anuary 22, 2005

好冷好冷


Just Cold Posted by Hello

鋒面先到,下了兩場風雪; 湖泊效應跟著發威,徹夜綿綿密密。然後冷氣團持續接力,再接再厲。想說的話到嘴邊,全化作陣陣白煙,最後只剩下幾個字---

好冷好冷。

Friday, January 21, 2005

SBA


SBA是Susan B. Anthony的縮寫。我起初對於Susan B. Anthony到底是誰並不清楚,只知道學校裡有一棟建築叫做Susan B. Anthony Hall,此外還有一個研究中心叫做Susan B. Anthony Institute for Gender and Women's Studies。 在美國,通常學校的建築或校系要冠上某人的名銜不外乎三個情況:一,這個人很有名對某件事情很有貢獻;二,這個人在該校或該系的歷史曾扮演重要地位;三, 這個人捐了很多錢。到底SBA是屬於那一種情況呢?人家告訴我,SBA是羅城的居民,是女權運動的先驅。所以應該是基於命名法則第一項而來的。

我 對於美國歷史完全不熟悉,不清楚這位羅城的老居民到底是有怎樣的貢獻;那一年夏天到波士頓遊玩,去遊客如織的Quincy Market前的Faneuil Hall裡逛逛。解說板列出了曾在該地演說的幾名重要人物,SBA名列其中;而後來人家告訴我,2000年改版之前的舊美國一元硬幣上的頭像正是SBA。由此可以想見SBA在美國歷史中必定寫下了屬於自己的一頁,才會不斷被後人所提及。

難 以想像,今天羅城這樣一個半大不小的城市,看來平靜無聊單調規矩而沒有什麼變化,當年竟然是熱情勇敢、掀起浪潮的女權運動的根據地所在。不過除了SBA, 羅城還是另一位重要民權運動領袖的家,他是黑人民運領袖Frederick Douglass。Douglass也到過Faneuil Hall演說,名字也跟SBA一起同榜。當年SBA與Douglass兩個人約略同時移居到羅城來,講演創報辦活動,相濡以沫,兩方互相支持,互相激盪, 為婦女及黑人兩個未獲法律上平等保障的弱勢群體掙求合理的對待。

或許是這樣的緣由,當過了馬丁路德‧金恩紀念日(Martin Luther King Day,每一年一月的第三個星期一)之後,準備為非裔美人歷史紀念月(African American History Month,每年的二月)活動揭開序曲時,此地的學校有演講會;本地電視台在節目之間的廣告空檔穿插幾秒鐘的短片,簡介某位傑出的非裔人士生平,向他們致 意;而公共電視台一定更會播出紀錄片,講述黑人民權運動的里程碑與運動領袖的生平。或許,不管實質效用為何,不管一般人們是否早已忘記昨日而冷漠以待,不 管這個城市的風格是否已漸趨退縮黯淡,我們這個小城還是有著「不該在這樣的一個場合缺席噤聲」的形象與象徵意義必須守住。因為有著這樣的歷史淵源,這個小 學校才可以驕傲地說我們比長春藤名校還早了幾十年就接受了女性學生就讀;也因為有前人這樣的奮鬥,今天才能有一位女性擔任本地的郡長(county executive),也才會有一位市長能夠是黑人。

Thursday, January 13, 2005

回家再回家

回到台北兩個多星期,又重新回到大湖邊的小城市。講到這件事,到達這兩邊的動詞都是用「回到」--小小海島上的是情感上的家、永遠的家、無法取代的家,冷冷湖邊的是現實的家、眼前的家、當下所依託的家。來回兩邊,會不習慣嗎?好像不會吧。


Taipei 101 on New Year's Eve Posted by Hello


在 高樓林立,熙來攘往的台北大都會,有這麼多新奇流行的事物可以嚐試消費,有這麼多日常應對的規矩成為生活常態。衣著光鮮亮麗腳步匆匆的人群中,我像是鄉巴 佬要一樣重新學習與認識這個出生成長的地方:分類的垃圾廚餘該怎麼丟,去超市買個火鍋料要記得自備購物袋,喝英式下午茶要先吃輕食後重食才不是土包子,吃 正宗日式炸豬排請自己磨芝麻拌上醬汁。雖是如此,在長長人龍中排隊等著看華納威秀的電影或是擠在市府廣場前人海裡觀看台北一○一的新年煙火燈光,我也是道 地的台北人;並肩走在淡水老街或是河岸上跟旁人一樣閒逛觀景品嘗小吃,我們看起來就跟其他的情侶遊客沒有什麼不同。雖然這是個離開了幾年的家鄉,但是要無 聲無息無瑕隙地融入是輕而易舉的。回程跨洋的飛機上我迷迷糊糊地小睡一陣子,夢中好像還是聽到捷運列車關門前的聲響,咿嗚咿嗚咿嗚…。

從 底特律到羅城的航機上與一位和善的美國白人媽媽比鄰而坐。她與先生在奧瑞岡波特蘭的大學裡任教,趁著年休年帶小孩四處旅行,要來羅城探望親友。當她知道我 剛從台灣回來,熱情地跟我說:Welcome back to Rochester!其實,原本應該是我向她說歡迎吧,畢竟他們只是假期裡短暫造訪的過客,而我已經在這裡渡過好幾個寒暑。不過,儘管如此,在她眼裡,我 仍然是個來自亞熱帶小島的外國學生,不真屬於這個會有厚厚積雪的僻靜小城。回到住所,開上暖氣對抗室外接近冰點的氣溫,關在寢室裡睡了一天,終於有精神整 理行李。寫完這一篇,我要披上醜醜厚厚的雪衣外套,把埋在積雪中多日未發動車子挖出來,買菜去了。日子要繼續,明天又會是新的正常的一天。

Monday, November 01, 2004

退貨還錢

讀到夏諾瓦寫的《星星超市裡的幸福橘子》,讓我想到自己的經驗。買東西不合用可以退,這大概是在美國生活最好的事情之一,當年還是初到新生的我就這麼覺得,現在還是這麼想。

正常的退貨還錢,要帶著收據佐證,並把貨品盡量維持原貌,以便完璧歸趙。大賣場通常都有退貨的櫃檯專職處理,否則就去找克服人員洽詢。而且只要是同一家連鎖店,在這家分店買的可以到別的分店去退換.不過除了這些正常程序,更有一些無法按牌理出牌的變體狀況,才真讓人覺得可退可換的可貴。

案例一:光溜溜的電話線轉接頭
萬事起頭難,面對空空蕩蕩什麼都沒有的公寓,趕緊請託人家載我去大賣場採購一番.匆促間買了一個電話線的轉接頭,結果回家一看才發覺買錯了.更糟糕的是包裝也在一陣忙亂之中不知道丟到哪堆垃圾裡,只剩下舊生前輩千叮嚀萬叮嚀一定要留好的收據.前輩說,收據還在?好吧,我們反正還要再去Wal-Mart買東西,就把轉接頭試著拿去退退看吧.啊?這樣也能退?不過熱心的老鳥都說話了,菜鳥豈有不去試試的道理?所以硬著頭皮帶著轉接頭與收據,跑去客服櫃檯說買錯了,想退貨.轉接頭一個只值幾塊錢,加上連個包裝都沒有,就這樣光溜溜、赤裸裸地交給客服人員,自己看了都難為情.客服小姐一號盯著收據看了一陣子,又看看這個一絲不掛的轉接頭,再看看我們兩個亞裔小子一眼,然後跟身旁的客服二號交頭接耳一番.客服二號看看我們,看看轉接頭,看看收據,又跟客服一號不知說了什麼.客服一號點點頭,微微笑,跟我們說OK.取過收據後叮叮咚咚敲打著收銀機,然後拿筆把收據上的那一項劃掉,退給我幾張小鈔跟幾個銅板,完成任務.我心裡大叫:美國這個慣例真好!

案例二:雞尾酒變果汁機
然後又過了好幾年,換我當學長了.學妹在晚會抽獎得到了一套雞尾酒組合,有一瓶酒,一個大缸,跟好幾個大雞尾酒杯.糟糕,這種獎品對於不辦轟趴的樸實學生來說,真是拾之無謂,棄之可惜──扛回家嫌累贅,丟掉了又太浪費.看看上頭的標籤,還要美金四五十元哪.腦筋動得快的朋友看了標籤,上面有店名,建議說拿回店裡去換東西.於是我們抱著大缸與酒杯往店裡闖,店員妹妹確認了標籤,驗明正身後很爽快地讓我們以無收據退貨的方式,交換等值的商品.於是經過一番精打細算,調查了店內各種廚具器皿的價格與參酌個人意願,終於把雞尾酒組合變成了個人小廚房組合,換得一個鉆板,一個果汁機,外加一個烤麵包機,興高采烈地帶回家.學妹也說:在美國,就是這件事最好!

不過雖然種種便利體貼的措施對消費者實在是很不錯,不過前提必須是買賣雙方都能基於善意,不會有心占人便宜。前一陣子去看一部電影《Garden State》,裡面有一段情節是這樣:劇中人利用一家大賣場裡退貨免收據的便利措施,就去架上拿一件物品,然後繞回去退貨,買空賣空,不花一分錢,把店家當提款機用。看來退貨方便的政策到底是好還是不好,能不能長久地維持實行下去,跟人性善惡真是很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