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anuary 03, 2006

節日政治學

美國的年終節日過完了,不怕掃興,可以談談節日的政治學了。

耶誕快樂──Merry Christmas!這句英文大家從小就說到大。但是如果有人在美國,一定會對另一句賀詞也同等熟悉,甚至更熟悉:Happy Holiday。甚至很多大賣場(像Wal-Mart,Target,BestBuy等等),有的兩者並用,有的就多用後者。

這有什麼區別嗎?有的。Christmas是個宗教節日,是只有天主教基督教傳統的人士才過的節日,對於猶太人,對於穆斯林回教徒,對於美國原住民與其他亞洲非洲非基督教區域國家的後裔,對於其他宗教信徒,祝他們Merry Christmas不僅缺乏意義,而且有些比較敏感激進非基督徒覺得是種思想強迫。所以基於政治正確,這幾年就愈來愈多人用Happy Holiday這個中性的賀詞,順便一并從Thanksgiving用到NewYear,好用又省事。

這兩年也有些保守教會開始對這樣的趨勢感到惶恐而反彈,投書到媒體以及發起簽名抗議,認為商家們基於政治正確性的考量而剝奪了他們過節的基督教傳統意義,讓"Christmas spirit"消失了,要求不可以故意不使用Merry Christmas。

我一直到去年底讀到新聞,才開始注意到此事。原來在美國,過不過耶誕節,該怎麼問候慶賀,竟然還有這些內涵爭議與節日政治存在。那台灣,莫名奇妙地要跟人家一起大張旗鼓過耶誕節,才顯得不落人後,迎合潮流。美國人也沒有人人如此啊!如果脫去商業化的外皮,到底台灣人在慶祝什麼呢?而且聽說近來台灣人──或說台北人──不僅歡欣慶耶誕,還有自傲可比時代廣場規模的新年倒數跨年,還有復活節畫彩蛋,還有萬聖節開化裝舞會,以及感恩節吃火雞餐?這不是很諷刺嗎?

其實如果如同情人節(西洋的,白色的,以及被硬冠上「中國情人節」這樣稱號的傳統七夕),只是單純的商業化所掀起的時髦波潮就還只是一回事,反正找名目賺錢,創造商機以繁榮經濟,大家跟著有理由玩一玩,開心就好。就怕在台灣的人們(或是我覺得症狀特別嚴重的台北人),把全盤模仿某些自以為是的西洋風俗,當作是高尚的、進步的、有世界觀的表徵而感到自傲,何嘗不是一心一意要登上國際舞台,深怕什麼鎖國被邊緣化,擔心不能與世界接軌的台灣人的自卑?

Monday, January 02, 2006

冰腳印

前幾天回暖,氣溫昇到攝氏零度以上,雪開始化了。多虧上個月幾波濕冷鋒面所攢下的積雪未融,我們才勉強有個銀色耶誕。而這些天來幾場小雨的沖洗,帶去不少已經苟延殘喘的餘雪,銀白大地只剩少數殘冰,道路草地處處潮濕泥濘。

到學校的途中,注意到有段路面上餘冰的形狀樣式並非隨機雜亂,散佈似有一定的型式,好像有什麼人用某種特殊黏膠,把碎冰粘貼到步道上。仔細一看,塊塊餘冰原來是人們的足跡。當初的一步一腳印,現在變成路上嵌拼的薄冰地磚。

走過的足跡怎會變成遲融的殘冰呢?稍微一想就明白了。當初雪下得大下得急,人們在還來不及鏟清灑鹽的雪地上踩出一個個腳印。雪積高過了腳踝,前人的步履成為踏平的凹洞,後到的自然而然地循著足跡而行,於是你走、我走、他走、她走,踏過來踏過去,疏鬆的雪片經過這番折磨擠壓錘鍛,變成緊實的冰塊。等到寒冷稍退,大部分蓬鬆的積雪很快就蝕融消散,只有這些曾被踩過擠過壓過的冰腳印留了下來。就像大多發生過的世事人情隨著悠悠時光流逝而散去,最後記得的是那些哭過笑過痛過的愛戀掙扎積下的回憶。

拍下這些冰腳印的隔日是舊年的最後一天,雪片重返羅城,新降雪把舊足印遮掩蓋過,漸漸看不清了。雪仍斷續下著,或許等到新年假日結束,人們會踏出新的步伐,踏出不同的雪徑腳印來告別舊日,踏出Happy New Year。

Saturday, December 24, 2005

Christmas Pole

又到耶誕節,市區內的Liberty Pole綴起燈飾,迎接假日的到來。

雖不像紐約市洛克斐勒中心的巨型耶誕樹那般雄偉華麗,也沒有白宮的國家耶誕樹那樣受人注目,Liberty Pole孤單地佇立在市區裡;沒有人群簇擁圍觀,它依然本本分分地撐起一身的光亮。

其實Liberty Pole是個地景地標,根本不是樹。但是誰說這個時節一定要是耶誕樹才能有光彩呢?就像不管是不是基督徒,許多人還是隨俗同樂歡喜過節啊。

所以不管是歡樂團聚,還是默默玩耍,大家都耶誕快樂,佳節愉快!

(原文完成於 2003年12月25日)

Friday, December 23, 2005

長日將近

冬至到。

不清楚美國人到底有沒有冬至這個名詞,不過月曆上早把這個日子標註出來,說是The First Day of Winter。對他們來說,季節的開始就從冬夏至或是春秋分起算,所以儘管天寒地凍已久,至此冬天正式到來。雖說寒冬正式降臨,表示還要冷個好一陣子,不免讓人陰鬱;但是冬至一過,也意味著長夜開始敗退、白晝就要變長,可是滿懷鼓舞與希望哪。

台灣人冬至要吃湯圓。搓湯圓雖不難,但是要把糯米粉調製揉出米團來就好像不是很簡單。還好中國雜貨店裡有冷凍小湯圓出售,可以讓人揀現成,不必因為需要自己動手的心理障礙或技術困難而阻攔了滿足口慾的念頭。燒了滾水,把湯圓撲通撲通丟進去,一顆顆圓圓鼓鼓慢慢浮起來,再加糖攪一攪,讓人迫不及待想嚐嚐。可惜太心急,外圈軟了,內裡還沒熟透。不死心,再加水開大火去煮,轉眼間不注意,竟然開始變糊了。趕緊舀起來,可是裡頭仍然還不到火候,吃起來仍是乾乾硬硬的。奇怪,煮個小湯圓看似簡單而成足在胸,結果竟然搞砸了。看來事情還是得慢慢來,搞清楚狀況再行動,趕著急著是不行的。

雖然就湯圓而言,這是個失敗的冬至;不過吃過湯圓,長一歲也長了經驗。何況過了冬至,長夜將盡也是長日將近,一鍋失敗的湯圓算什麼呢?既然是自己要煮的,管他好壞,通通吞下肚子,還是很滿足。

(原文完成於 2002年1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