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造訪過北美洲幾個城市的中國雜貨店,不管是開在大都市還是小城,彷彿都有著相似的形象,讓人一進門就能輕易地看到聞到聽到。
充分利用空間,是這些中國雜貨店共同的特色之一。當然店面有大有小,貨色或豐或寡,但不變的是排滿的櫃架與窄小的走道,整個店面看起來擁擠不明亮。這樣的配置並不難理解。這些雜貨店原本就像鄰里的商舖,不是市郊零售超市的大型連鎖店。店家競爭的關鍵是商品的獨特與難以取代,不在乎門面裝潢是否光鮮亮麗.所以醬米油鹽鍋碗杓筷乾貨零嘴鮮魚生菜瓶瓶罐罐大包小包,皆以我看雜亂無章,他說亂中有序的姿態,集聚在店裡。
既是大江南北齊聚一堂的擁擠豐富,中國雜貨店裡通常也都有種獨特的氣味。那是種揉合了貨倉庫房與生鮮攤販的味道,有陳年不透風的霉臭,也有葉菜冷藏的濕涼,與魚蝦豬牛散發的腥氣。所以就算被人矇上眼睛牽到中國雜貨店裡,鼻子也能很快地告知自己現在到底在哪裡。
除了看到聞到,中國雜貨店也可以聽得到。來店光顧的客人大多是華人,結伴交談講的自然是中文。南腔北調的捲舌普通話是少不了,偶爾會聽到台灣口音的國語,但更常見的是店家老闆夥計大聲嚷嚷的一口廣東腔。於是座落在店外的英語國度之中,雜貨店裡是個泛用中文的隔離小世界,彷彿大海中的孤島。
離市區與校區不遠,在Whitney Avenue上店名叫做「香港」的超市,就是這樣典型的中國店。東西是琳瑯滿目,佈置則亂七八糟。善於經商的廣東人店老闆不光賣菜賣雜貨,裡面還有廚房小隔間,擺上幾張桌椅,設了間小餐廳賣麵飯自助餐。或許進貨賣相不佳的菜肉原料,經過烹煮加工成為一道道家常菜,更有附加價值。而對懶得下廚與不會做飯的學生,三樣菜外加一大堆米飯,美金五塊半就可以讓大男生吃到撐。另一家在Orange Street上的J-Mart,店裡賣的雖是類似的東西,卻與其他中國雜貨店感覺完全不一樣。敞亮乾淨,貨品擺得整整齊齊,各種餅乾零嘴尤其多,有蝦味先乖乖王子麵以及孔雀香酥脆。店內沒有自助餐廳,卻有個珍珠奶茶bar。原來店主一家人是台灣移民,舊家在台北天母。老闆娘尤其會招呼客人,對待台灣同學特別親切。有人帶著免費的豬大骨回去熬湯,有人則在店裡被請吃點心。

農曆新年來到,紐哈芬當然是沒有什麼中國年節的氣氛。除夕前一天的中午,我到香港超市吃自助餐,店裡掛上一些艷紅春節裝飾,音響傳來不知道哪裡流行的節慶歌,敲鑼打鼓的樂聲中有些快過年了的感覺。吃完飯,穿過窄小的走道要出店,地上亂堆擋住路的紙箱裡的內容物卻吸引了我的注意,那是裹著白芝麻,長長圓筒狀的糕點--這裡竟然有「麻烙」米果!雖然我過去並不是特別愛吃,但是此時此地見到它,卻讓我驚喜。掏出零錢,買了一包帶走。踏雪走回實驗室的一路上,竟有辦了年貨的快樂心情。
於是,在那天,擁擠凌亂的中國雜貨店不但是座汪洋人海中的孤島,供往來移居遷徙的候鳥遊子補給停留;還是塊綠洲,在日常瑣事的規律乾涸裡,讓寄居異邦後漸漸凋零的故鄉年節心情,得以回春滋長。